當提到 Spotify 時,人們最常提出的問題有兩個:「為什麼這家公司無法賺錢?」,以及「這家公司要怎麼賺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從探究 Spotify 的商業模式本質著手,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必須透過分析 Spotify 的未來策略。自 2008 年服務上線以來,Spotify 從來沒有一年獲利過,累計虧損更超過 33 億歐元。造成 Spotify 無法獲利的主要原因可從成本面與收入面來切入。
成本面上 Spotify 高度受制於唱片公司、音樂發行商、版權集成商等上游業者(以下簡稱音樂版權方),這些業者並非收取一次性授權費用,而是從 Spotify 的訂閱收入中直接拿走七成。不少人認為音樂版權方是吸血鬼,Spotify 只是個可憐的科技打工仔。然而,App Store、Steam 等數位內容市集同樣也只分到三成手續費,卻被人們認為是躺著收過路費的肥羊。
Spotify 確實值得獲得一點同情,因為面對音樂版權方、尤其是全球五大唱片業者(如今已合併成三大),它讓步得更多。根據流出的文件,Spotify 當年為了獲得正版音樂,必須做出許多讓步,包括:
- 唱片公司擁有高度的定價權,可自行決定是按訂戶總收入的比例來抽成還是按串流次數來計價
- 唱片公司可先預收前金,且可要求若 Spotify 的營收低於預期必須繳保底費用
- 唱片公司可獲得立即、或是未來以折價方式購買 Spotify 股份的權利
- 唱片公司擁有最惠國待遇,亦即只要其他家公司的條件更好,該條件將適用於所有擁有此待遇的唱片公司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能看出 Spotify 跟其他數位內容市集在與供給方的權力關係上有著極大差異。開發者只有擔心自己的 App 被拒絕上架的份,對 App Store 的審查流程與手續費完全沒有置喙餘地;Spotify 迄今仍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與成本來配合唱片巨頭,雖然兩者關係是動態的,但往 Spotify 方向偏移的速度極為緩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