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的熱門議題是「數位中介法」,其參考對象之一為歐盟的「數位服務法」(DSA),兩者的立法初衷都是要約束「守門人平台」。相較於 DSA 還有引發商業上的討論(例如破壞守門人平台的核心商業模式),數位中介法引發的討論大多集中在言論審查。提到言論審查,我想到最近 Meta 的一個有趣動態。
最近 Meta 突然宣布將開始讓一部分使用者的 Messenger 自動啟用「點對點加密」(E2EE)功能,之後也將開放更多使用者在 Instagram 應用內建的訊息功能中啟用點對點加密。啟用點對點加密後,只有傳訊者與收訊者能解密訊息,包括 Meta 在內的其他人都無法讀取訊息內容。
此外,為了方便人們在重新安裝 App 或是更換裝置後仍能匯入歷史訊息,Meta 將測試一個名為「安全儲存」的功能。透過該功能,使用者可替自己的歷史訊息上鎖,好處是包括 Meta 在內的任何人都無法存取,壞處是忘了密碼就沒救了。
有些媒體認為 Meta 突然開始推行點對點加密功能是因為前陣子的內布拉斯加洲 17 歲少女墮胎事件。該事件中 Meta 配合法院提供少女與其母親的 Messenger 對話紀錄,最後該紀錄成為定罪的關鍵證據。Meta 表示推出新功能與該事件無關,一切純屬巧合。
不論是不是巧合,Meta 都不是第一次試著推出點對點加密功能。Meta 追求點對點加密功能的軌跡最早可追溯至 2016 年,當年先是於旗下的 WhatsApp 中全面推出,之後更宣布其他產品將陸續跟進,且都採用與 WhatsApp 相同的 Signal 通訊協定。
2019 年,Mark Zuckerberg 更發表了一篇標題為「以隱私為中心的社交網路願景」的長文,當中展示了他的洞察:相較於在「廣場」(也就是開放的社群平台)交流,人們越來越傾向在類似「客廳」或「小房間」的私訊、群組、社團以及限時動態等場域中互動。
該篇文章提到,Meta(當年仍叫 Facebook)將在未來幾年內致力於將旗下的通訊產品整合成一個安全的加密平台,該平台除了可滿足新一代使用者的需求,還有機會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不過,當年不少人認為上述的新願景只是為了回應 2018 年「劍橋分析醜聞」的公關手段。
即便 Zuckerberg 是認真的,這一切都不容易。技術面而言,要在 Meta 旗下除了 WhatsApp 以外的通訊產品中導入點對點加密技術並不簡單,因為它並非「新增一項功能」,而是「打造一個全新產品」。
更困難的是政治面的挑戰。2020 年 10 月,美、英、日、印、加、澳、紐等七國發表聯合聲明,直指加密技術將讓執法機關很難做事,進而對公共安全帶來重大挑戰。最常被點名的科技巨頭是 Apple 與 Meta,前者是因為 iPhone,後者則是因為 WhatsApp。
不過,各巨頭在「兒少保護」這個議題上與政府最有共識。例如,為協助打擊兒童性虐待,Apple 會掃描使用者的 iCloud 與 iMessage。2021 年 8 月 Apple 更宣布將在 iOS 中新增「掃描手機本機端照片」的功能,但最後因為引來太多質疑而放棄。
除了技術與政治面的限制,還有市場面的考量。根據知名電子報作家 Casey Newton 引用線人提供的資訊,表示 Meta 內部曾做過市場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人並不那麼在意隱私權,甚至當告知他們未來將推出點對點加密功能的話反而會有反效果:「什麼!原來你們一直都能看到我的對話紀錄?」
最後也是最露骨的商業面考量:「點對點加密的通訊產品要怎麼賺錢?」Meta 的營收主體是廣告,廣告系統倚賴大量的使用者資料,而絕大多數的資料都很難在點對點加密的環境中取得,這對 Meta 而言無疑是自廢武功。
WhatsApp 自 2016 年以來就內建點對點加密,且免費下載、免費使用、沒有廣告,直到 2018 年才推出了第一個營收模式 WhatsApp Business,可以類比成 LINE 的訊息費用。WhatsApp 的第二個營收模式是支付服務 WhatsApp Pay,2020 年起開始陸續於印度、巴西等國家推出。Meta 從未透露 WhatsApp 的營收,我認為很有可能因為是相較於廣告營收而言實在微不足道。
回到本次的 Meta 事件,值得玩味的是「為什麼是現在?」從 Meta 的說法中可知技術面的挑戰或許已克服,甚至將可逐步實現「跨 Messenger/IG/WhatsApp」的三方點對點加密通訊。市場面而言雖然沒有急迫性,但也沒有明顯的壞處。
商業面而言確實有自廢武功的意味,但這點可以合併考量政治面的變化。當各國政府對內容審查要求越來越緊迫,這不只將替 Meta 帶來沉重的營運成本,也提高了其營運風險。
更重要的是「路不轉人轉」,不論是因為使用習慣改變,還是因為公開發文的風險越來越高,越來越多使用者轉向私密通訊,這點反應在貼文數量銳減、限動成為主流(甚至也不主流了)、LINE/Telegram 群組及 Discord 伺服器才是主要活動場域等現象上。
因此,考量政治面帶來的成本與風險,以及市場面的使用行為轉換,點對點加密或許不再是一種公關手段、也不是一種願景宣言,而是適應了。
當然,點對點加密技術勢必將引來新的政治論戰,但這是「新的戰場」,因此還有很多論述開發的空間,不像前一個戰場已經大勢底定。例如,Meta 今年就資助了顧問公司 BSR 進行獨立研究,並得到「點對點加密技術有助於保障人權」的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