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174(點擊閱讀網頁版)|閱讀時間 6 分鐘
2023 我將推出新的 podcast 節目線,目標是成為繁體中文圈科技與商業領域的代表性節目之一,為此我將正式徵求 1 名 podcast 助理研究員。詳細資訊請點我。
早安,今天是 AI 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也是最後一篇。過去幾週與大家分享了 OpenAI 的終局想像、搜尋引擎的革命,以及科技巨頭的原罪等議題,本篇聊聊比較「軟性」的議題:AI 與創造力。

當然,AI 的發展日新月異,我不會就此停止分享。然而,世界上有太多其他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中,因此最近會強迫自己稍微轉移一下注意力。對過去系列文章感興趣的可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part 1:微軟的 100 億美元與 OpenAI 的終局想像
part 2:搜尋革命終於要到了?
part 3:科技巨頭發展 AI 產品的原罪

希望你喜歡這期電子報,也歡迎收聽我與 Angela 共同主持的 podcast,當中有更多電子報沒有收錄的科技趨勢洞察。歡迎邀請你的朋友訂閱;若對過往期數感興趣,請 由此進入 archive
近來每年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 Adobe 產品長暨執行副總 Scott Belsky 固定在年底發表的「未來趨勢展望」。2022 年底他列出了 9 點趨勢,但當中超過一半都是在講同一個主題:AI。

相較於最近因為爆紅才開始跟著討論的人,Belsky 很早就在關注 AI 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因此,雖然單看 Belsky 的一篇趨勢分析沒有特別深刻的感受,透過他歷年的文章來了解他的思考「體系」卻相當有意思。此外,Belsky 的 Adobe 高階經理人身分也讓我好奇 Adobe 與 AI 之間的競合關係。

 

創造力即新的生產力

2019 年 Belsky 就在《創造力就是新的生產力》一文中提出一個觀念,他認為隨著 AI 與機器自動化技術越來越先進,人們提升生產力的效益只會越來越低。此時人們應該轉向投資創造力,因為這才是 AI 與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

然而,他在《在創意自信的時代中創作》一文中也精準指出長久以來人們並不重視創造力的培養。小孩子的創造力往往是超越大人的,但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創造力往往會被「創作」所需的生產力訓練過程給磨損,例如學習怎麼繪畫與彈奏。

過去,科技解決的是生產力瓶頸,解放人們從事重複作業的時間;未來,科技解決的是創造力瓶頸,解放人們跨過創作門檻的時間。

創造力 ≠ 創作

這裡可以帶出一個辯論:創造力究竟發生在哪?是「想法」本身,還是「創作」過程?例如,米開郎基羅曾認為每一個石頭當中都藏有一座等著被雕出的雕像,這句話很明顯地是在崇尚創作過程本身的價值。延伸的當代討論便是:如果光會打字就能產出漂亮圖片,人們是否還需學習繪畫?

對此我最近剛好有一個體悟。上週跟老闆討論了一個計劃,過程中來回討論了很多次流程該如何設計,直到定案後才交由老闆跟工程團隊溝通。有趣的是工程團隊在與老闆溝通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做法,事後我不斷反思究竟要如何才能跟他們一樣有這麼棒的創意。

我想關鍵差異在於工程團隊擁有我所不具備的工程思維與實際的系統設計經驗。他們的創造力來自他們長年浸淫在面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回到原題,在 AI 可大幅弭平創作落差的未來,學習繪畫與音樂的目的或許不再是以掌握創作工具與技能為核心,而是一種浸淫的過程。甚至廣義而言,過去學習繪畫與「畫出好作品」之間有強烈的綁定關係,未來提升視覺創造力的路徑將變得開廣許多。

 

當創造力與創作脫鉤,Adobe 的價值何在?

進一步思考,在「創作」過程大量被 AI 中介的未來世界中,Adobe 的價值是什麼?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軟體不都是用來創作的嗎?當人們只需要輸入單字就能獲得美圖,何苦再去學習極其複雜的創作軟體?

類似的邏輯也發生在「有了 ChatGPT 我還需要 Google 嗎?」的論述上。當「搜尋」這個過程如同「創作」一樣可被 AI 中介,現役的軟體巨擘是否將被顛覆?

回顧 Adobe 的發展歷程,可發現它早在 2016 年就正面擁抱 AI 並推出自己的 AI 工具:Adobe Sensei。起初 Adobe Sensei 的功能還比較陽春,只能在圖庫中辨識物體與貼標或是做智慧裁切,但在 2022 年的 MAX 發表會上已可看到它有了更進階的功能,包括直接生成物件、移除物件後補上挖空的背景、或是根據現有畫面生成延伸畫面。

許多人認為 Adobe 只是將 AI 當作一個補強自家「產品」(product)的「功能」(feature),而如今坊間的 Midjourney 或 DALL-E 2 等雖然仍只是功能,但終究有一天會產品化,進而取代 Adobe。更直接一點的競爭或許還將來自 Canva 這類的競品,它們也正快速地加入 AI 功能。

 

Adobe 的真正優勢:平台力

要怎麼區分「功能」與「產品」呢?矽谷科技圈有一段很有名的對話,來自 Steve Jobs 在 2009 年時為了收購而對 Dropbox 創辦人 Drew Houston 說:「Dropbox 只是一個功能,不是一個產品。」Houston 拒絕了收購邀約,之後把公司做到上市。

概念上而言,功能是一個能替使用者帶來價值的「輸入、行為、輸出」組合,而產品就是由一系列功能所構成。然而,實務上而言功能與產品的區分依「價值鏈觀點」而異。例如,Dropbox 在概念上是一個產品,但從 Steve Jobs 的角度而言,它只是一個能被 iOS 與 macOS 內建的功能。

有趣的是在功能及產品之上,還有一個更具優勢的境界:「平台」(platform)。平台的定義很多元,但大抵上分兩種:從商業模式的角度會強調它有「促使多邊交易」的特色,從產品的角度則是會強調它有「多個彼此之間有加乘效應的產品」或是「促進多邊產品溝通」的特色。

Photoshop 也許只是一個產品,而當中的 AI 也只是一個功能,但 Adobe 透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將其產品線升級成平台,尤其特別強調其產品之間的加乘效應,不論該效應是來自協作或相容性上的利多,還是銷售上的優勢。

處在不同價值鏈位置的人,看待競爭的方式也不一樣。終端使用者的角度大多由「功能」或「產品」出發,因為與自己的生產力或創作活動直接相關,但越是大型組織,其採購或決策單位的角度越容易從「平台」出發。換言之,Adobe 擁抱 AI 並不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反而是很有效的防守。

最後,如果在未來的世界中創造力就是新的生產力,Adobe 的平台在當中是扮演推進者的角色嗎?對此我打了個比較大的問號,因為它不夠開放。此時浮現我腦海的是 NVIDIA 的 Omniverse

Omniverse 是一個以擴充性與連結度為核心的 3D 工作中樞,當中除了有 NVIDIA 自家提供的 AI 工具,也與許多其他產品相容。例如,今天如果要做一段 3D vTuber 講一段話的影片,就算完全不會寫程式、不會建模,也不會做動畫,也是可以的,因為文案可以用 ChatGPT 寫、模型可以用 MetaHuman 生、表情可以用 Audio2Face、動作可以用 Machinima 內建的 AI 工具拉。

 

小結

寫到這發現自己有點太想要在精簡的篇幅中一口氣塞入太多想法,以下總結本篇對 AI 與創造力的有感而發。
  1. 創造力就是新的生產力,尤其當創作過程可被 AI 輔助甚至完全中介,「苦工」將越來越沒有被讚嘆的價值。
     
  2. 創造力並非憑空降臨,依舊得靠長期浸淫來鍛鍊,差別在於過去的鍛鍊與創作過程高度綁定,未來則否。
     
  3. 從 Adobe 所處的價值鏈位置來看,AI 與其平台(乃至於生態)價值並不衝突,反而有加分效果。這個邏輯也部分適用於微軟與 OpenAI 的關係上。
     
  4. 我相信比起封閉式平台,更能帶來人類創造力躍進的是開放式平台。封閉式平台的價值是安定與效率,然而這兩項特質服務的是生產力而非創造力。

開始錄 podcast 後越來越常收到出版社的讀書邀請,我一率先問有沒有電子書,因為讀過電子書後真的就回不去了。2023 台北國際書展期間(1/31 - 2/5)樂天 Kobo 將祭出大量優惠,還不趕緊買爆:

  • 【電子書優惠】:台灣首購用戶輸入「HiManny」享單書 7 折優惠;電子書全站 75 折,優惠碼 KOBOWOW,單筆滿 $2,000 再抽樂天點數 2000 點。活動辦法詳見 https://lihi2.cc/uQWRJ
     
  • 【閱讀器優惠】:熱銷閱讀器全系列最高折 $1,850,最高再送 $1,600 購書金!詳細資訊請見 https://lihi2.cc/4JzG3
點擊訂閱《曼報》
Facebook
Instagram
Copyright © 2023 manny-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如果你真的不希望收到這份電子報,點擊取消訂閱。